发布时间:2024-11-15 04:33:21 来源: sp20241115
中新社 武汉8月2日电 题:知音文化何以吸引全球“知音”?
——专访湖北省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姚伟钧
中新社 记者 张芹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上大夫俞伯牙与楚国樵夫钟子期相遇于武汉长江之畔。他们一个以弹琴抒发心志,一个以听琴解读心声,一曲《高山流水》演绎出千古传唱的知音故事。知情重义、志同道合、诚实守信、合作共赢的知音文化流传至今。
湖北省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姚伟钧教授近日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时表示,知音文化表达了中华民族对人类精神文化交流的向往,价值具有普适性,应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
视频:【东西问】知音文化何以吸引全球知音? 来源:中国新闻网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这个故事不但造就了“知音”这个词,也成就了古琴曲《高山流水》。该典故出自哪里,有何演变与发展?
姚伟钧:俞伯牙与钟子期的传说由来已久,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对这一传说的记载。据《吕氏春秋》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录于《警世通言》一书中,用生动笔触描写了这个动人的故事,成为后世白话体小说创作蓝本,对知音故事的普及功不可没。历代文人雅士,通过诗词歌赋、音乐美术、戏剧电影、建筑雕塑等,不断解读知音,阐释知音义理,让知音故事代代相传、流传至今。2014年,伯牙子期传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中新社 记者: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您认为知音文化内涵的核心是什么,传承、发扬知音文化有何现实意义?
姚伟钧: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知音”的本意是指子期在伯牙弹琴时,能从琴声中听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的意境和心志,达到心灵的沟通,很快两人就从素昧平生成为生死不渝的知音和知己。
汉阳古琴台俞伯牙钟子期雕塑。吴淘淘 摄知音文化,关键在一个“知”字,“知”就是知音、知己、知心。人与人之间一般情谊相较,知音是一种更高境界,要达到知心知人,所以古人常叹“知音难”。随着时代发展,知音文化又扩展到社会生活层面,即人与人在交往中能够互相理解、互相关照,而这在当代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因此,弘扬知音文化为构建当代和谐社会注入了历史文化因子。时至今日,“高山流水”和“知音”的典故及词义,已成为中华民族一个知名文化概念,具有促进文化认同、增进民族团结的深远意蕴,也是文化交流的精神纽带。
同时,知音文化所蕴含的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行为法则以及重友情、讲诚信、守承诺的道德标准,表达了中华民族对人类精神文化交流的向往,价值具有普适性,也是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追求真挚友情和高尚友谊的标杆。
中新社 记者:古琴、知音故事频繁出现在国际交流、影视、文艺作品、外交等场合,为何知音文化能被海内外民众广泛接受?
姚伟钧:由于人们千百年来的广泛颂扬,伯牙子期传说的影响早已走出中国。记载知音传说的典籍被翻译成英文、法文、日文、德文、意大利文等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1967年,国际天文学会宣布,水星上有15个环形山,以各国古代文学家、艺术家命名,其中一座便以“伯牙”命名。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古琴曲《流水》(由古琴演奏家管平湖先生演奏)及其他世界名曲录入唱片中,由美国太空探测器“旅行者一号”带入太空,在宇宙中循环播放,向茫茫宇宙寻找人类的“知音”。
不仅如此,法国波尔多市和日本大分市还建起了知音亭,随着知音故事发源地武汉城市文化外向度不断扩大,知音文化持续飞越国界,引起世界共鸣。
汉阳古琴台内的知音馆。张倩龙 摄知音文化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内涵是其能在海外引起共鸣的重要原因之一。“知音”所代表的那种超越血缘、地域、种族的心灵契合和深刻理解,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好情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都渴望能够找到真正懂自己、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人。这种对真挚情感的向往,使得知音文化能够跨越文化的藩篱,触及心灵。
其次,知音文化强调尊重、欣赏和包容,倡导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去对待他人。这种人文精神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相契合,为解决全球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理解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当下,知音文化所传达的尊重与包容的理念,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增进彼此的理解与信任。
中新社 记者:去年,湖北发布了“知音湖北,遇见无处不在”的文旅宣传语,武汉市也通过多种渠道,扩大知音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您认为应如何借助知音文化的海外传播,推动文明互鉴,续写更多“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姚伟钧: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始终崇尚和谐和睦、友好合作。知音文化重情,有了这种知音深情,就产生了彼此间的互信,使人际关系和谐亲密。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需要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这实际上是一种寻求知音的文化观。
知音文化诞生在武汉,是武汉特有的文化资源。汉阳有为纪念伯牙弹琴遇钟子期而建的古琴台,现在还整合了周边文旅资源,打造了知音文化旅游区;蔡甸至今保留着集贤村、钟子期墓等诸多与之有关的遗存,这些都为知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展示平台。
武汉市汉阳区古琴台。吴淘淘 摄除此之外,我认为,知音文化的传播不仅需要外在品牌化宣传传播,更需要提升其内在吸引力。例如,可以组织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各国学者共同研究知音文化的历史、内涵、传播等方面的问题,深入挖掘知音文化的价值。与此同时,举办各类以知音文化为主题的国际文化节、艺术展览、音乐会等,邀请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学者和民众参与。通过这些活动,展示知音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同时为各国文化交流和展示提供平台,促进相互了解与欣赏。
另外,重视民间力量与文艺作品的传播不容忽视。通过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形式,能让更多人接触和了解知音文化,推动文明互鉴。(完)
受访者简介:
姚伟钧。受访者供图姚伟钧,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湖北省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会长、湖北省长江文化研究院理事长。
姚伟钧长期致力于中国文化史研究,出版过《中国饮食史》《长江流域饮食文化史》《荆楚饮食文化史》《管理文化史》《文化资源学》《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等学术专著。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