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戈壁滩,做一棵扎根边疆的“小白杨”

发布时间:2025-01-08 03:26:44 来源: sp20250108

秋日,西北戈壁,黄沙蔽日。

冷风中,一阵悠扬的歌声在旷野传来。“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循声望去,某部一级上士张文涛正带着几名年轻战士边走边唱,朝着任务点位行进。

该部官兵在巡线途中。郭斌 摄

“张班长,我到前面去了,你们快跟上!”“慢一点,山头有大风……”张文涛正要提醒,第一次在国门旁巡线、按捺不住兴奋冲在最前面的列兵陈佳涛,就被一阵大风吹得脚底一滑,顺着沙坡滚了下去。

“我没事!”还未等战友上前,陈佳涛利落地站起来,拍拍身上的沙土,追上战友继续前进。

驻足点位高处,广袤的戈壁滩上,一座营盘静静矗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两排白杨树格外挺拔,给荒原增添了一抹绿色。

眼前的一幕,勾起了张文涛的回忆。他初到单位时,营区还未通水电,他和战友只能每天推着人力车去镇外的水厂接水,有时取不到水,就用锅煮雪水喝;由于缺乏电力,大家晚上洗漱经常用应急手电筒照明。有一年大雪封山,运输车进不来,他们也出不去,大家每天只能吃挂面……

“条件这么艰苦,你没想过下山去吗?”陈佳涛这样问班长。

“说实话,不到一个月,我就想下山去了。”张班长坦言,这一切,被当时他的班长看在眼里。

“班长很快找我谈心,和我约定,如果能将一棵树苗栽活3个月,就送我下山。结果呢,我就从此‘栽’在这儿了!”张文涛说,戈壁滩是盐碱地,降水量又少,不适宜草木生长,种下的树苗不是被大风刮走,就是冻死旱死。哨所官兵尝试很多年,树苗始终无法成活。

可那时张文涛不信邪,栽下一棵白杨树苗,想尽办法让它扎根,可树苗终究还是枯死了。

“一棵种不活就多种几棵,树吃不到养分就多挖深一些,不再坚持一下,怎么知道完成不了。”快要泄气时,班长的鼓励让张文涛重新振作。此后,他每天工作完成就去照看树苗,每次还把刷牙洗脸的水省出一点来浇灌它。

“发芽了!发芽了!”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早上,看到那棵不起眼的小树苗竟真的长出嫩芽,张文涛高兴地蹦了起来。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提过下山的事,小白杨在这片贫瘠的土地里扎下了根,他也把心扎在了这里。

16年过去,当初不见片叶的营区里,现在已有20棵杨树、10棵榆树迎风挺立,为这片土地来带盎然生机,也陪伴着一茬茬青年官兵茁壮成长。

前些年,哨所周边要修公路,官兵负责维护的架空光缆要从平地迁到山上,这对大家来说无疑是个难题。

柏油泡过的木柱子几十公斤重,张文涛二话不说,全力扛起一根就往山上爬。战友受到感染,也都纷纷干起来。很快就有人脸上胳膊上磨破了皮,但没有一人叫苦叫累。“班长以身作则,我们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中士布穷说,张班长告诉大家,要像小白杨一样不惧严寒风霜,把根扎在国境线上。

千里无人区,茫茫戈壁滩。为了守好国门,推进沿线监控部署,张文涛和业务骨干经常天蒙蒙亮就出发,越高山、穿戈壁,沿着边境铁丝网巡查作业,经常忙到晚上八九点。任务完成,当看到边境线上的画面清晰呈现在值班室大屏上时,官兵都深深感到了作为戍边人的成就和自豪。

那年冬天,张文涛的妻子赵玉霞第一次来队探亲。火车转班车,一坐就是10几个小时。一路上除了戈壁滩就是光秃秃的黑山,手机也没有信号。见到张文涛那一刻,赵玉霞忍不住哭了。

“在这里坚守到底值不值?”面对劳累憔悴的妻子,张文涛虽然心疼,但回答却毫不犹豫——“值!”

看着丈夫坚定的眼神,赵玉霞没再追问,而是从口袋里掏出两人的合照,眼含热泪叮嘱他:“苦地方,累地方,你觉得值就是好地方!家里有我,你别担心。”

“因为这句话,我这一待又是6年。”张班长话虽轻松,但眼眶已湿。

如今,在这一望无际的巴丹吉林沙漠西面,哨所已旧貌换新颜——营区通水通电,新鲜果蔬充足,网络信号全面覆盖……每次和丈夫通话,赵玉霞也为这些变化感到欣喜。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张文涛深知,自己终有一天会离队,但在离队前,他要让更多“小白杨”明白扎根的意义,找到成长的方向。

今年秋天,营区又迎来几名新兵,他们也在挺拔的树旁栽下一棵棵白杨幼苗。悠扬的歌声,也时常在营区回荡——“小白杨,小白杨,它长我也长,同我一起守边防……”(郭斌)

(责编:陈羽、刘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