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6 04:16:30 来源: sp20241206
宁静了一个夏天的校园,随着新学期的开启又热闹了起来。
清晨的读书声、课间的欢笑声、操场上的呐喊声、课堂上的讨论声……充满生机的校园,凝结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常常走进大、中、小学校,与同学们谈梦想、聊学习、话健康、说志向,激励大家成长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有老师指点,有同学切磋,有浩瀚的书籍引路,可以心无旁骛求知问学。”10年前,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广大青少年,“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这句经典词作,写于近百年前。那是1925年的秋天,青年毛泽东在途经长沙时,回忆起湖南一师的同学少年。湖南一师,前身是创办于南宋年间的城南书院,因承续千载文脉而厚重,更因近代以来培养出一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名师大家而闻名。
△202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考察。
今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湖南考察的首站,来到这里。回忆那段峥嵘岁月,总书记感慨地说,在我们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当时一批爱国者就觉得中国要强大就要办教育。“学校的办学宗旨,既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又要引导学生立志报国。”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树什么人?这很重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
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之江小学学生回信。“希望同学们树立远大志向,珍惜美好时光,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争做爱党爱国、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的新时代好少年,努力成长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
之江小学原本是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的一所山区小学,校舍老旧,孩子们上学经常要走很远的山路。2004年,学校在浙江省对口帮扶下实施迁建,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为学校培土奠基。学校被命名为之江小学,以铭记浙江的援建之情。
△之江小学校园
校舍从半山腰迁到山脚,孩子们上学不再难;老旧的危房变成了楼房;建食堂、配备直饮水机,孩子们吃上了健康营养的热饭菜;师资力量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来到这里,很多都是大学生……今年“五一”前,之江小学五年级一班全体同学给总书记写信,汇报学习生活情况,表达感恩之情和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的决心。
爱国与成才、小德与大德,是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和处理好的重要课题。
2014年5月,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总书记阐明其间的关系:“少年儿童不可能像大人那样为社会做很多事,但可以从小做起,每天都可以想一想,对祖国热爱吗?对集体热爱吗?学习努力吗?对同学们关心吗?对老师尊敬吗?在家孝敬父母吗?在社会上遵守社会公德吗?对好人好事有敬佩感吗?对坏人坏事有义愤感吗?这样多想一想,就会促使自己多做一做,日积月累,自己身上的好思想、好品德就会越来越多了。”
“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去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中国儿童”画像,并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立志报国的赤诚,洋溢在一座座校园里。
在青海西宁,一群来自果洛州的孩子们,求学于上海援建的果洛西宁民族中学。
△2024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西宁果洛西宁民族中学高一(1)班观摩“新时代、新家乡”主题思政课时,同学生亲切交流。
今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时,高一(1)班的孩子正在上思政课,主题是“新时代、新家乡”。
习近平总书记慈祥地看着同学们,亲切地说:“从牧区来到这里,生活习惯会有一些改变,但你们的人生会有更多的机会。”温暖有力的话语,拨动孩子们的心弦。
“要把孩子们培养好,这有深远的意义。”临别时,总书记对师生们说,“要珍惜这样的好条件。要立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努力为自己赢得人生出彩的机会。”
牧区姑娘尼东拉毛记下了习爷爷的叮嘱。2023年9月,她第一次走出家乡果洛州班玛县,坐汽车辗转9个多小时,来到这所中学。几个月后,品学兼优的她又第一次坐飞机远赴上海研学。黄浦江畔、灯火璀璨,她立下人生志向——将来到艰苦地区去当一名语文老师,把无限精彩的世界讲给更多人听。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学生尼东拉毛在主题思政课上展示表现现代化家乡的作品。
当代青少年,生逢盛世,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筚路蓝缕;复兴伟业,道阻且长,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接续奋斗、继往开来。
正如几个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一师对同学们的勉励:“现在,世界又处于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当代青年学子正当其时。在这个时候,我们更有责任共同把教育办好、把学生培养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培养一批批栋梁之材。”
△近日,各地高校陆续迎来开学季,2024级新生们开启崭新的大学生活。这是8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2024级本科新生报到。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报国是最忠贞、最坚定的行动。
不久前闭幕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
新修订的《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科书,从校园生活切入,图文并茂地教刚入学的小学生如何礼貌待人、与同伴玩耍,以及升国旗、唱国歌这些仪式蕴含的知识与意义,从小就给孩子们埋下爱国的种子。
今年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为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供坚实法治保障,激发全体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新的学期,新的起点。
“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你们心中总要怀有一个远大的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你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寄语,激励广大青少年刻苦学习,树立理想,砥砺品格,增长本领,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总监制丨闫帅南 王姗姗
监制丨耿志民
制片人丨兴来 宁黎黎
执笔丨杨彩云
视觉丨江雨航
审校丨程昱
(责编:胡永秋、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