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后的那颗“糖” 当年轻人冲进“夜校”

发布时间:2024-12-13 05:59:41 来源: sp20241213

  当年轻人冲进“夜校”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摄影报道

  岁岁年年烟火味儿,碎碎念念人间事儿。

  四季流转,每个月都有专属的色彩和故事。

  初冬的11月,承载着时代记忆的“夜校”,正以全新的面貌被聚焦。城市青年“夜校”中藏着年轻人的“乌托邦”,他们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报名成功的喜悦,然后在下班后一头扎进这个期待已久的“小世界”。

  夜校——这个听起来似乎属于“过去时”的教育形式,在当下有了新的讲述。最初是城市文化馆里的市民课程,一座难求后,开始出现“夜校”代理人,他们拉起社群,以类似课程团购的方式,将有共同爱好且兼具合适距离的人聚集在一起。

  背上是生活,心里是“糖果”。在高度的信息化能完美将每个人都隐蔽起来的现在,年轻人们选择走进人群,和有着相同爱好的陌生人,共同度过这个瞬间,弥补的是年少未能得到的喜好,是成人世界如沙堆砌的疲惫,或者,仅仅是和一群萍水相逢的人分享当下。

  下班后的那颗“糖”

  11月22日上午10点,成都市文化馆总校的冬季特色课程开始线上报名。在27门线下课程中,针对即将到来的春节开设了年俗文化体验班,包括年画、剪纸、花卉搭配、春联等。报名通道打开,瞬间“秒”光。

  一天之后,成都市文化馆总校内,艺术普及工作部主任刘砺忙着做课程调整。此次冬季特色课程中,原本为老年学员开设的旧衣DIY玩偶制作课,因为报名人数有空缺,他们决定调整年龄为20至45岁。

  “估计是这个课程有点费眼睛,所以老人家兴趣不大,结果刚刚调整,年轻人就‘涌’进了。”这段时间,刘砺和同事们都在连轴转,除了常规筹备冬季特色课程、准备全市群众文艺汇演外,他们还和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对接,“取经”市民艺术夜校的各种经验。上海市民艺术夜校自2016年推出就深受年轻人欢迎。仅今年秋季班,就开设了382门课程,1万个学习名额,超过65万人在线争抢,有12门课1分钟满员。

  从“格子间”走向“小课桌”,青年“夜校”正成为不少年轻人下班后的那颗“糖”。

  “大家都想要这颗糖。”刘砺感触很深。2012年,由成都市文化馆牵头,成立成都市市民文化艺术培训学校(总校),全市共建立分校21所、市民文化艺术培训辅导点216个。据统计,2022年,成都全年开展公益培训6769班次,惠及群众超过30万人次。其中,年龄在20到45岁的中青年班开班2916班次,培训学员超过8万人次。

  对于走进“夜校”的年轻人而言,这是一颗怎样的“糖”?网络上,一位第一次抢到课的年轻人,雀跃分享着自己的新同学,“有阿姨姐姐、叔叔伯伯,还有小朋友!”还有一位小时候想学舞蹈未能如愿的女孩,买了童年最想要的舞鞋;也有一位被“按头”学钢琴的男生,长大后终于抱起吉他,想要学几首喜欢的歌,去向喜欢的女孩表白。

  文化馆的“新突围”

  事实上,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青年“夜校”引起广泛关注之前,文化馆的市民课程就已经开始改变。

  2009年大学毕业后,刘砺进入成都市文化馆工作,她完整经历了群众艺术培训的变迁。

  2017年,国家正式开始实施错时延时开放服务,文化馆不但全年无休,每天还要延时开放至晚上9点。“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那时我们的夜间培训就开始了。”在刘砺看来,对于具有民众教育基因的文化馆而言,主流人群一直是很重要的受众。

  “2012年开始至2021年,我们的培训课程主要针对传统的‘一老一小’。”刘砺觉得,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伴随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文化馆的艺术普及培训也从最初“一老一小”向“全民、全域、全时、全龄”拓展。

  2021年,成都市文化馆正式开设针对20-45岁的青年班。在传统课程之外,开始探索课时更短、更满足大众兴趣的主题特色班,春夏有针对清明节的课程,涵盖了诗词、春祭等中国传统文化。

  根据“文化天府”云平台数据显示,2022年文化天府开设普及课程383门,共设置课程名额9416名。相较2021年,2022年开设课程数量增加36%,开设人数增加23%。令人意外的是,60岁以上的老人占了4成,剩下的6成学员,年纪都在60岁以下。

  这意味着,传统认知中,以中老年和小孩为主的文化馆,正发生着改变。

  “关注年轻人和夜间,全国文化馆这些年都在尝试。”刘砺认为,年轻人对于“夜校”的诉求将会越来越大,如何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这是当下文化馆需要实现的“突围”之路。

  “夜校”主理人在民间

  文化馆在“突围”,年轻人也在自己摸索出新途径。

  11月21日,结束珠海的出差行程,90后姑娘小琳抵达成都天府机场时已经是下午5点半,来不及回家,她拖着行李箱一路飞奔,恰好赶上晚上7点半的书法课。这是书法课的第一堂,她不想错过。将行李箱放在教室入口处,她发现这个班的同学都是女生,氛围轻松。

  小琳是达州人,现在在成都工作。一周前通过社交平台进入微信群,在几百人的大群里,大家通过接龙方式,写上自己想上的课程和所属的区域,然后组班、确认时间地点,开始线下上课。小琳选择的书法课,一个班有10位同学,收费是500元10节课,低于市面平均水平。

  负责组织这件事的群主,被称为“夜校”主理人。“我们就是在培训机构和学员之间搭起一座桥。”站在教室门外,杨笑感叹。11月1日,她和伙伴尝试发布了一个组织“夜校”的群信息,仅20天左右,群就扩大到了10个以上,总人数达到3000多人。已经顺利开始了架子鼓班、书法班、茶艺班、钢琴班和吉他班。

  “过去这大半个月,我像是从高速运转的人生中开了个小差。”杨笑剪着利落短发,笑起来眼眸弯弯。今年年初,她从干了十多年的房地产行业辞职,开始做保险经纪。在成为“夜校”主理人之后的这半个多月里,她的日常变成开着车寻觅在城市各处,找到各种培训机构,看位置、看老师、看眼缘,定合同。

  “那种在七八楼上课却没电梯的,或者让我们和别人拼客做大班课的,我都没答应。”杨笑对很多事情感兴趣,茶艺、书法、插花、玩香……在成都市文化馆的市民课堂上没抢到“学位”后,看见上海的市民夜校红火,便开始在成都找类似的群组,发现没有,就干脆自己来组织。

  在杨笑看来,常规的培训机构门槛相对太高,动辄一堂课就上百元,劝退了一部分年轻人,而政府属性的文化馆,课程免费,老师专业,但目前“学位”难求。于是,这样类似团购课程的方式,能够在兼顾价格和距离的前提下,为年轻人们提供新的学习途径。

  安放青年的夜晚

  一个一个短期班接连开,杨笑不只一次被问过收入。

  这笔账不难算,接近10人才开班,基本每人500元左右的费用,这是总体收入,然后10节课左右的课程,专业培训机构的老师和场地费用,这是支出。

  “如果我说,现在几乎连我的油费都很难收回,你会信吗?”目前,杨笑所在的团队有七八名成员,除她以外都有正式工作,“大家更多还是带着公益性质的想法,因为目前能产生收益的地方太少了。”

  另一边,作为课程的提供方,除了带着在保证成本的前提下做好事的心,也有为机构引流的考量。蒋乐乐是“夜校”书法、茶艺等课程和场地的提供者,她经营着一家颇为热门的茶社,最受欢迎的茶艺课收费是1580元上7节课,但在“夜校”,她拿出了500元10节的课程。“老师同样会很认真准备,但在内容上,‘夜校’以入门为主,如果想再往深度和专业化走,就肯定不会是这个价了。”

  “引流和自我宣传,其实也是我们默许的。”刘砺对此并不陌生,成都市文化馆属于一类事业单位,以政府拨款为主,所开设的课程针对市民都是免费开放,而专业老师每堂课的课时费只有100到200元,“所以我们把老师们都算作志愿者。”

  更深层次的,文化馆和青年“夜校”所承担的都是兴趣普及的属性,让尽可能多的市民能够了解某一类知识,但并不承担深度学习钻研的使命。

  “我们的小目标就是让大家在半小时路程内,都能上到自己喜欢的课。”杨笑觉得,这就如同一扇门,走近的人可以选择推开门,看见更远的风景,但如果想要走进风景深处,那就需要到更加专业的机构。

  “不过,即使你不走进,也至少看见了更不一样的风景。”小琳很珍惜在书法班的学习。工作第四年,她觉得自己开始变得很“颓”,下班回家,躺着不想动,打开短视频,一刷就是几个小时,想到啥都没干,就更累。“我喜欢现在的上课方式,一群人一起做一件事,相对会比较容易坚持下来。”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杨笑、小琳为化名) 【编辑:卞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