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评人才”的氛围正在形成

发布时间:2024-11-22 09:53:03 来源: sp20241122

一位年近九旬的退休副教授、一句“学历和能力能划等号吗”的发问,在本报掀起了一场关于人才观、成才观的大讨论。讨论声中,既有不少读者对于学历歧视的困惑,也有用人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对于“高学历、低能力”“海归人才‘水土不服’”的费解。由此可见,人才评价制度科学公正与否,不仅关系到每一位人才的职业生涯和切身利益,也关系到人才资源开发使用的效率。

人才是强国之根本、兴邦之大计。我国有8000多万专业技术人才、6000多万高技能人才。自2016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不断创新举措为人才发展松绑减负,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运转协调、服务全面的职称制度基本形成。与此同时,人才政策精准化程度不高,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最后一公里”不畅通,人才评价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如何从制度层面解答来信提出的问题与困惑,如何进一步推进改革,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就以上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柳学智。

问:多年来,我国人才评价存在标准单一、手段趋同等突出问题,尤其以“四唯”现象最为人熟知和诟病。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以来,职称评价标准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标准是人才发展的风向标。职称制度改革以来,人社部门等坚决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倾向,着重解决评价标准简单量化、“一刀切”等问题,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以实绩论英雄。职称评价标准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把品德放在首位。对高校教师坚持以德为先,严把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考核;对科研人员强化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倡导追求真理、永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对医护人员加强医德医风和从业行为评价。

不唯学历看能力。各系列职称评审对学历只作基本要求,主要比拼能力水平。翻译、演员、计算机软件等系列或专业对学历没有过多要求,会计、经济等系列将起点学历放宽至高中,工程、农业等系列由行业内2名以上专家推荐即可参加职称评审。从制度上看,学历已不再是参加职称评审的障碍。

不数年头论业绩。对科研人员主要看研究成果能否“顶天立地”;对临床医务人员主要看是否能看病、会看病、看好病;对各类教师主要突出教育教学能力和业绩,把教学质量作为主要标准。

论文不作硬杠杠。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淡化论文要求,临床病案、手术视频、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等成果形式均可替代论文要求;对研究人员,强调论文质量,淡化数量要求;对高校教师,不以SCI、SSCI等论文指标作为前置条件和判断的直接依据。

奖项成为加分项。改变以静态评价结果给人才贴上“永久牌”标签的做法,获奖作品的级别和数量等不再是职称评审的门槛条件,而是作为评价能力水平的加分项。

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得不够、“立”得也不够,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还没真正建立。在职称制度改革中,如何处理“破”与“立”的关系、如何协调“放”与“管”的尺度?

答: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以来,在中央文件和人社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出台的各系列职称改革意见中,均对破“四唯”提出明确要求。目前基层落实还有一个过程,一些地方和部门把握不好“破”和“立”、“放”和“管”的关系,对如何操作缺少相应办法。2022年,人社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坚持“破”与“立”相结合,不立不破,先立后破;坚持“放”与“管”相结合,既注重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又强化监督指导,确保中央精神和改革政策落实落地。

着眼“如何立”:一是动态调整职称评审专业。探索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业态、新职业纳入职称评审范围。二是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建立体现职业道德、专业能力、技术水平、学术影响力等多维度的职称评价指标体系。三是推行代表作制度。以专利成果、项目报告、工程方案、设计文件、教案、病案等多种成果形式作为评审材料,重点考查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质量。

着眼“如何破”:一是合理设置论文和科研成果要求。明确除基础研究外,各职称系列不将论文作为职称申报的必要条件。变论文“单选”为成果“多选”。二是破除“唯学历”“唯奖项”倾向。不具备规定学历要求但业绩显著的可由专家推荐破格申报,技工院校毕业生可参照申报。

着眼“如何评”:一是完善业内同行评价机制。高质量组建职称评审委员会,鼓励开展对成果本身进行的直接同行评价。二是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取得重大技术突破、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等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可直接申报高级职称。特殊人才可由专家举荐。三是加大对基层职称评审的政策支持。对县以下基层单独制定职称评审标准,主要考察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工作业绩、群众认可度等。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等地区单独划定部分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合格标准。四是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有序下放职称评审权限,鼓励用人单位分类制定评价标准,不得在论文、科研成果等方面层层加码。

着眼“如何管”:一是强化职称评审监管。继续深入清理“四唯”现象,公布投诉举报方式,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严肃处理职称评审中“说情打招呼”现象,严防滥用行政权力干预职称评审。二是优化职称评审服务。优化工作流程,减少申报材料,加强信息化建设,做到全国职称评审结果可查询可验证。

问: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健康、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环境,有助于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职称制度改革如何让更多人共享改革成果、尽情施展才华?

答:职称制度改革通过增设职称评审专业、扩大评审范围等措施,让更多专业技术人才享受改革红利。适应产业发展需要,艺术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快递工程等13个评审专业纳入职称评价范围。经过改革,户籍、地域、身份、档案等制约条件也被进一步打破。2020年,人社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民营企业职称工作的通知》,扫清4336万民营企业人才参加职称评审的隐形门槛。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也在顺利推进,2018年以来,已有1万余名高技能人才取得职称。

职称层级设置也得到进一步健全。改革前,工程、经济、会计等11个职称系列未设置正高级职称,近3000万专业技术人员终其一生只能取得副高级职称。2017年,人社部印发《关于在部分职称系列设置正高级职称有关问题的通知》,将所有职称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截至目前,11个系列共新增正高级职称15.2万人。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只有真正解除了专业技术人才的后顾之忧,才能更大限度释放人才创新创造动能。全国人社系统还将继续以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为重点,纵深推进人才评价、使用、激励等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断解决人才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痛点问题,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记者 刘华东)

(责编:李依环、孙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