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4 18:22:28 来源: sp20250104
本报讯(记者李永杰)4月14日,《旅游科学》2024年会在广州举行。年会以“新的文化使命与旅游学术体系构建”为主题,汇聚国内外文化和旅游研究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共同探索新的文化使命下旅游学术体系构建相关问题。
目前,旅游学界鲜有学者对旅游学科的基石进行深入探讨。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杨振之提出,旅游的本质是“诗意地栖居”,即“走向遥远生活的居住,是获得自身显现的诗意地居住”。在他看来,旅游其实不是日常所说的旅游,它更多的是关注人的成长、人生的完善、人的潜能的挖掘和发挥。
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提出,旅游工作者、理论工作者和科学研究者要系统回答“新时代旅游发展依靠谁”这一现实问题。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国家战略和实践要求,也是新时代建设国家旅游发展理论的现实背景。全国旅游学术共同体应系统把握并务实推进“新时代旅游发展做什么”的战略选择,从理论、学术和教育诸多方面推进文化和旅游在更深程度、更广范围和更高层次融合发展。新时代旅游理论建设和学术研究的首要任务,是提升人民群众旅游精神享受和文化消费水平。
边境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边境地区国家安全产生深刻影响。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教授田里认为,在边境旅游发展过程中,应评估跨境旅游合作对国家界线模糊的影响程度,以预防国家安全风险。
华东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冯学钢阐述了新质生产力与文旅产业创新发展的关系。他表示,新质生产力引领文旅产业创新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数字文旅的“出圈”“出海”,传统典籍活化更新,文旅新场景、新业态、新体验的通力打造,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广泛、高质量融合,提升文旅绿色消费和发展水平。
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宋海岩认为,旅游需求的准确预测是所有与旅游相关商业决策的基础,旅游研究需要一个基于网络的旅游需求预测系统。因此,就粤港澳大湾区网络旅游需求预测系统的发展目标而言,要不断扩展云端大湾区网络需求预测系统,并将其打造成为旅游业的综合数字监控平台。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吴志才立足政策、现实、学术等层面,提出数字化赋能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即让数字技术介入乡村地域系统的人、地、业要素,通过数字连接、数字建设和数字转型塑造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一是培育“新”农人,提升农民数字素养,从而带动乡村社会关系网络的重构,实现数字在乡村内部与外部的双向流动。二是打造“新”农村,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发力,完成硬件与软件的双重塑造。三是发展“新”农业,实现从乡村传统农业到乡村现代农业再到乡村未来农业的三段跨越,用数字化推动传统农业“两端延伸”。
会议由华南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共同主办。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