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国将实施100次左右发射任务

发布时间:2025-01-04 17:26:57 来源: sp20250104

原标题:今年我国将实施100次左右发射任务

全年实施67次发射任务,位列世界第二;长征系列运载火箭47次发射全部成功,成功率100%;朱雀二号成为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面向商业航天市场的液体动力和固体动力产品发布;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成功着陆……2023年,中国航天不断取得新突破。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6日在京发布《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蓝皮书指出,2023年,中国航天在运载火箭、载人航天、月球和深空探测、通信、导航、遥感卫星、科学和技术试验等领域持续创新突破,进入空间、探索空间、利用空间能力不断增强。

发射次数及航天器数量刷新纪录

据蓝皮书介绍,2023年,我国共实施67次发射任务,研制发射221个航天器,发射次数及航天器数量刷新我国最高纪录。

其中,航天科技集团完成48次发射任务,发射航天器总质量150.96吨。商业运载火箭发射次数和成功率显著提升,航天科工集团快舟系列运载火箭实施6次发射;星河动力公司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实施7次发射,6次成功;蓝箭航天朱雀二号、星际荣耀双曲线一号运载火箭各实施2次发射;天兵科技天龙二号、中科宇航力箭一号运载火箭各成功实施1次发射任务。

在众多火箭中,长征系列引人瞩目。截至2023年底,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累计发射505次,成功率97%。完成第一个100次耗时37.1年,第二个100次7.3年,第三个100次4.3年,第四个100次2.7年,第五个100次仅2.0年,发射频率越来越高。

火箭升空的场景越来越常见的同时,我国航天器研制发射数量快速增长,研制能力大幅提升。2023年,我国近30家机构研制发射了航天器。其中,航天科技集团研制发射71个航天器,总质量138.86吨。银河航天、长光卫星公司研制发射卫星质量紧随其后,分别居国内第二、第三位。以银河航天、北京国电高科为代表的商业航天公司具备卫星研制能力,发射卫星数量位居商业航天公司前列。

持续不断的创新,让中国航天在未来还有更大的飞跃空间。2023年,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研制工作有序推进,预计2027年具备首飞条件,满足载人月球探测工程任务需要;火箭发动机研制取得重大突破,亚洲最大推力700吨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台试车成功并正式投入工程应用;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飞行276天后成功着陆,重复使用航天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后续可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更加便捷、廉价的往返方式。

发展形成较为完善的航天应用体系

2023年,中国航天不仅翱翔天际,而且更加接地气——航天应用服务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入百姓日常生活。

蓝皮书指出,2023年,基于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定位等空间基础设施,我国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应用体系,广泛服务于国民经济各行业,在各领域持续提供稳定可靠、泛在高效的空间信息综合服务,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且看一组数据——

基于通信广播卫星,构建广覆盖、大容量的广播电视传输网络、直播卫星网络和通信网络。面向全国超过1.5亿偏远地区用户传送200余套直播卫星广播电视节目,为1500个基站和近200台应急通信车提供通信保障。

初步建成多要素、多尺度、多载荷、系列化、业务化稳定运行的遥感卫星观测体系,有力支撑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基础测绘、执法督察等。资源三号、高分七号卫星累计获取68万景有效影像数据和323万个激光点,有效覆盖约97%的中国陆域面积。

发展极轨、静止两个系列化、业务化的气象卫星综合观测星座,气象卫星观测能力整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风云四号卫星获取的高时效、高精度观测数据及时监测了“杜苏芮”“苏拉”“海葵”“鸿雁”“卡努”等台风的结构和动向,2023年24小时台风平均路径预报误差缩小到62千米。

“高大上”的航天技术,成为我们生活的好伴侣。如,通过天通一号卫星,我们的手机可以实现卫星通话;基于北斗高精度的车道级导航功能,目前已在8个城市成功试点;“定位查询”“共享位置报平安”等特色服务功能,已应用于大众出行。

2024年计划开展一系列重大任务

“2024年的中国航天更加值得期待,全年预计实施100次左右发射任务,有望创造新的纪录。”蓝皮书展望2024年中国航天时指出。

据蓝皮书介绍,2024年,我国计划开展一系列重大任务:空间站进入常态化运营模式,年内完成2次货运飞船、2次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和2次返回任务;发射鹊桥二号中继星,为月背与地球间提供中继通信;发射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南极采样返回;发射海洋盐度探测卫星,使中国具备高分辨率、高精度的海洋盐度探测能力;实施长征六号丙、长征十二号、天龙三号、引力一号等新型运载火箭首飞;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迎来首次发射任务,多个卫星星座将加速组网建设。

作为中国航天的“国家队”,航天科技集团2024年将全面推进载人月球探测工程、深空探测工程,持续推动新一代近地载人飞船、嫦娥七号、天问二号、静止轨道微波探测卫星等为代表的200多颗航天器研制工作,开展230余发运载火箭组批投产,完成多项商业航天和整星出口合同履约工作。

(本报北京2月26日电 本报记者 陈海波 张蕾)

(责编:罗知之、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