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如何服务项目落地?

发布时间:2024-11-19 07:22:29 来源: sp20241119

  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 题: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如何服务项目落地?

  新华社记者高敬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日前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进入新阶段。

  一个建设项目选在什么位置合适?是否会破坏生态环境?这对企业、对地方发展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选择。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就是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环境管理制度,是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

  一个基础:确定生态环境管控单元

  在重庆市奉节县,菜籽坝抽水蓄能电站正在火热建设中。

  电站选址时,曾有多个地点备选。当地运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为项目准入和选址提供全程指导服务,避开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域,最终确定了电站现在的选址。

  记者从生态环境部获悉,截至2021年底,全国省、市两级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全面完成并发布实施,初步形成了一套全域覆盖、跨部门协同、多要素综合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目前,全国共划分4万余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按照“一单元一策略”制定差异化、精细化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这些管控单元分为优先保护、重点管控和一般管控:

  ——生态环境优先保护单元,以生态保护红线为基础,把该保护的区域划出来;

  ——生态环境重点管控单元,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压力大、资源能源消耗强度高、污染物排放集中、生态破坏严重、环境风险高的区域为主体,把发展同保护矛盾突出的区域识别出来;

  ——其他区域,实施一般管控。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说,对重点管控单元,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目标,推进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升级,有效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对优先保护单元,聚焦生态环境保护,确保生态安全格局总体稳定。

  一个手段:编制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一个地方的开发建设中,什么项目允许建设,什么项目要考虑重新选址?

  “中国家电之都”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结合行业发展要求和管控单元生态环境禀赋,制定针对性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如在水环境重点管控区,要求受纳水体或监控断面不达标的,不得新建、扩建向河涌直接排放废水的项目。

  这背后就有“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要求,以健全生态环境源头预防体系。“三线”就是把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等生态环境“硬约束”,落实到生态环境管控单元,“一单”就是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王金南说,通过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将大气、水、土壤、生态、环境风险、资源利用、产业准入等一整套生态环境管理要求,融入“一张图”“一清单”管理,实现空间上的生态环境精细化、差异化管控,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真正发挥生态环境导向作用,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守住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底线。

  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全面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应用,一方面为地方党委和政府提供决策支撑,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对企业投资的引导作用。

  当前,各地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为依据,服务招商引资决策,指导企业主动对标,支撑项目精准快速落地,持续提升服务效能。

  福建厦门通过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应用,深化部门协同协作,指导近万个项目进行布局优化或调整工艺,避免投资损失近8亿元。

  一个平台: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平台

  意见要求,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平台建设。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平台依法依规设置公共查阅权限,方便企业分析项目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的符合性,激发经营主体发展活力。

  记者了解到,多个省份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平台开放查询服务,实现环境准入一键查询,为招商引资、项目选址选线提供快捷的环境合理性研判。

  在重庆,一新建酸性废水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选址时,企业在重庆“建设项目选线选址环境准入自助查询系统”App中输入项目信息后,研判出拟建地址不符合“禁止布局排放重金属”的管控要求,及时调整项目选址,避免前期无效投入。

  在江苏,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综合服务平台已上线运行,面向公众免费开放使用。在平台的“辅助分析”模块,用户录入项目拟建位置信息,选择拟建项目环评类别或者行业类别,系统就可智能分析与相关管控要求的符合性,为项目选址可行性提供参考。

  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副主任王亚男介绍,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数字化信息平台实现了管控要求“整装成套、一图尽览、一表尽查”,还可以快速进行智能环境准入研判、选址选线环境合理性分析等。

  王亚男表示,借助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空间、集成优势,有利于基层管理部门在规划编制、项目招商引资、项目审批中科学决策;有利于企业通过自主查询,主动规避违规风险;有利于重大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满足生态环境准入要求的前提下,快速通过审查审批。

(责编:王仁宏、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