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民:标识解析“贯通”行动计划正加快推进标识的规模化应用

发布时间:2024-11-17 04:45:22 来源: sp2024111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贯通”行动计划(2024—2026 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结合当前工业互联网标识应用现状和未来趋势,确立了未来三年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发展目标。为此,中国互联网协会咨询委委员高新民围绕《行动计划》作了进一步解读。

《行动计划》开启标识解析体系新篇章

“《行动计划》的出台,使我们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启了新篇章。”高新民在做客人民网财经访谈节目时说。

高新民介绍,我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我国自主规划设计并建设的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作为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性基础设施,是工业互联网的重要组成和“神经枢纽”。其通过赋予机器、设备、产品乃至数字对象唯一的“身份证”,打通标识背后的数据链,实现数字对象设计、生产、仓储、物流等全生命周期的信息获取及数据交互,切实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已全面建成,服务企业41万家,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46个重点行业,成为了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驱动力量。

同时,结合全球分布式标识发展,我国前瞻性开展创新探索,系统建设以及可信存证、供应链金融、产品碳足迹等应用走在全球前列,国际合作不断走深向实,并且借助分布式标识、区块链等技术,开展去中心化国际治理架构探索。

未来,希望加快探索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新型标识等技术的融合创新,为系统互联和数据流通提供更加坚实的数字底座基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方面发力推进标识解析体系规模化应用

“在加快推进标识解析规模化应用的过程中,尚存在三方面挑战有待应对。”高新民分析,首先,助力数据互联互通的水平有待提高。当前标识解析体系整体面临内部数据认证机制不完善、数据循环不畅、统一接口和标准规范不足、支持数据互操作的标识中间件不够等问题,导致异构数据交互不足、质量不高。其次,标识应用推广参差不齐,大企业标识解析应用水平仍需进一步发展,引领带动能力有待加强;中小企业在工业技术积累、场景需求挖掘、业务模式适配等方面能力较薄弱,对标识解析的深层次应用不足,导致标识规模化推广难度大。最后,安全应急保障需求日益增长,面对千行百业复杂的行业场景和工业互联网数据的高价值性,相关网络、硬件设施、数据等的自主可控和安全防护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来自技术安全、供应链安全、信息安全和应急响应能力等方面的挑战继续增加。

针对于此,高新民建议从三方面落实《行动计划》——

提升数据水平。发挥标识纽带作用,加强标识解析体系与可信数据空间、工业大数据平台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数据服务供给能力。加快标识解析编码、数据服务等标准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建立完善数据认证管理机制,实现数据流转通畅化和数据价值最大化。

推广标识规模化应用。进一步引导行业“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实现设计、生产、物流等环节标识化,吸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普遍接入。地方政府、企业、社会资本合作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发挥财政金融协同联动支持作用,提振各方标识应用信心。

加强安全应急保障。持续强化体系建设、标识编码、标识载体、标识解析软件等领域自主可控能力,同步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和预案,加强抗冲击和快速恢复能力。推动各行业利用标识解析开展产业链供应链韧性风险监测和评估,加强安全生产信息互联共享,形成产业安全联防联控局面。

与国际接轨打造工业互联网“中国名片”

作为全球互联网的重要一环,我国工业互联网所采用的主流标识体系均为国际标识体系,已实现与国际接轨。未来,如何进一步增强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体系与全球主流标识体系之间的互联互通、创新合作?

高新民表示,一是主动搭建、充分利用国际平台开展交流合作。加强标识国际合作对接,建立和培育政府间、国际组织、产业组织及企业间的多样化伙伴关系。

二是积极参与全球标识解析推广与标准制定。支持有条件的单位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活动、标识推广工作及标识标准研制,加强与国际产业推进组织的技术交流与标准化合作,推动国内技术和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力争引领标识解析的国际发展方向。

三是大力探索标识跨境应用与服务。借助友好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基础,聚焦跨境电商、冷链物流、供应链金融等重点场景,吸引更多国内外企业在商品溯源、跨境企业主体身份认证、供应链数字化管理等领域持续开展标识解析应用探索和服务提供,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典型应用方案,将我国工业互联网打造成为“中国名片”。

(责编:方经纶、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