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4 10:45:17 来源: sp20241114
中新社 北京10月29日电 题:古钟表修复师杨晓晨:做“修补”时间的匠人
中新社 记者 金旭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着1500余件中外钟表。这些古钟表遇到一代代“良医”,在他们的妙手下,得以重现昔日光彩。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古钟表修复师杨晓晨正是其中一位。
2016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火了。当时在芬兰学习机械专业的杨晓晨被古钟表修复师王津调试钟表的画面吸引,精湛的技艺和择一事、终一生的专注打动了这位年轻人。2017年,毕业后的杨晓晨发现自己的专业符合招聘要求,于是马上报名,最终如愿进入古钟表修复室。
图为古钟表修复师杨晓晨在修复钟表。 (受访者供图)古代钟表修复技术是故宫里唯一一项从清朝宫廷流传至今且从未间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晓晨介绍,这门技艺融合了机械工程、艺术修复、历史研究等学科,最重要的是“经验”。“我们一直延续着传统的师徒制,严格遵循老师傅们传授的手工做法。得益于一代代师傅的口传心授,古代钟表修复技术才能延续至今。”
“成为一名古钟表修复师并非易事。”杨晓晨告诉记者,入职第一年不能碰文物,是故宫古钟表修复技艺的一项规矩。除了观摩学习外,新人会先用现代闹钟、仿古机芯等反复练习拆卸和组装,了解钟表的内部构造和运作原理。
很多古钟表使用发条或重锤作为动力,驱动钟表内的齿轮转动完成走时。“发条的拆装既需要手劲,又考验巧劲。”杨晓晨称,长期处于静止状态的发条被凝固的机油覆盖,操作时必须小心翼翼,慢慢控制力度放松发条,避免猛然松开打折其他零件或划伤手指。“由于发条盒的直径远小于发条,需要找到技巧取出发条,在确保后续的清理和检查后,还要精准地将其重新归位。我大概花了一周的时间反复练习才熟练掌握这一过程。”
图为古钟表修复师杨晓晨在调试古钟表。 (受访者供图)在一年多时间里,杨晓晨熟悉着不同钟表的结构,打磨基本功。“有一天师傅王津交给我一个民国时期的小钟练手。”杨晓晨回忆称,很多民间钟表制作工艺不够精细规范,因此修复过程更为复杂。他按照拆解、清洗、修复、再组装的步骤,清理积尘、补齿、不断调试金属轴和闸杆的角度和位置,最终耗时2个多月完成。“这算是我的第一件作品。得到师傅认可后,我正式开启文物钟表的修复工作。”
宫廷钟表以表演为核心,有着极为精巧复杂的机械传动系统和华丽外表,代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机械制造和工艺水平。杨晓晨称,每件作品的形态、结构不同,所面临的问题也千差万别。“在拆解中探究工匠的加工方式和材料使用,能为推断年代提供依据。我喜爱寻找古人留下的设计痕迹、记号等线索,他们的设计巧思和智慧总让我眼前一亮,这也是‘慢工出细活’的乐趣所在。越投入其中探索历史痕迹,越能让心静下来。”
这些年,杨晓晨参与了故宫大自鸣钟的修复,也到沈阳故宫、广东省博物馆、西藏博物馆等地交流经验,联合修复更多的古代钟表藏品。“每当齿轮转动,古钟表重获生机,我打心底觉得这份工作意义非凡。”(完)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