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水乡 古韵新景(文化中国行·走进历史文化街区)

发布时间:2024-11-16 11:31:09 来源: sp20241116

  柯桥古镇季家台门。

  游客在柯桥古镇体验非遗漆扇制作。   以上图片均为柯桥古镇保护中心提供

  傍晚时分,柯桥古镇游人如织。   胡超琦摄

  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从万商路向南一拐,眨眼间,便从鳞次栉比的高楼间踏入了一片藏在江南市井里的梦里水乡,这里便是浙江省首批18个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的柯桥古镇。

  “柯桥道上山如画,早晚归舟听橹声。”浙东古运河流经鉴湖,与柯水相交,纵横交错的穿镇水网,孕育了柯桥古镇,热闹了船家和商家。

  如今,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柯桥古镇依然保持着“老绍兴”肌理,经过空间的保护、文化的传承和功能的激活,踏古开新,续写千年繁华。

  “是水乡,又是桥乡”

  早上7点多,阳光轻洒在浙东古运河平静的水面上,还未散开的晨雾把柯桥老街笼罩起来,若隐若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姚建伟坐在运河畔,用画笔记录下眼前的光影。

  青石街面,粉墙黛瓦,倒影小桥,枕河人家……柯桥自古吸引许多文人墨客流连驻足。吴冠中曾专门为柯桥画过一幅水墨画:画面之中两座拱桥相邻,大拱小拱相映成趣,拱桥下水面上的一叶小舟,轻巧划过。

  吴冠中画柯桥,也写柯桥:“我前后三次到柯桥,熟悉的风情仿佛是故乡……站在任何一座桥上又可看到沿河排列开去的大大小小或方或圆的一座座多样石桥,是水乡,又是桥乡。”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其对柯桥的桥的喜爱。

  “说起柯桥,必然绕不开桥。”在柯桥古镇保护中心主任王紫华看来,“三桥四水”是最能体现柯桥古镇风貌的精华地段,即融光桥、永丰桥、古柯桥三座石桥,将西兴运河与柯水这两条河流划分为四个区域,周边由融光寺、城隍庙、翻轩长廊以及古河道、古街道等建筑围合的区域,是古镇风貌的核心展示区,“站上‘三桥’眺望,视线可以抵达柯桥古镇及周边的任何一个地方。”

  融光桥,是柯桥古镇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在南宋《嘉泰会稽志》有载,桥体结构稳固,风格朴实,且桥拱跨度大,是柯桥石拱桥的典范。数百年来,古桥两侧被藤蔓包裹,桥与藤蔓融为一体,好似长着胡须的老者,在许多游客看来别有一番风味。

  “2019年以来,融光桥在保护的同时做了几次微型‘手术’。”柯桥古镇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凌斌介绍,“在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中,我们发现两侧的藤蔓把桥面上的石围栏牵扯得错位了,如果因藤蔓牵扯导致古桥倒塌,损失不可估量。”

  工作人员适当修理了影响桥身的藤蔓,又把桥身上穿过的水管一一卸了下来,还原了融光桥原有的风貌。“史料记载,融光桥在明代修缮时使用的是与造桥时相同的石料,我们对古建筑修缮、保养时同样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让文物复原。”王紫华说。

  “三桥连成一片在视觉和建筑的维度是独一无二的。”作为吴冠中的学生,姚建伟上世纪90年代就来过柯桥写生。受到融光桥的灵感启发,他设计了柯桥古镇的LOGO,“这个设计取自阳光下的融光桥,青草萋萋,闪着波光,体现柯桥古镇古风古韵和休闲旅游的融合。”

  因设计古镇LOGO的机会,姚建伟决定把工作室永久落户在柯桥古镇。“我还设计了一系列古镇的文创产品,以桥为主元素,设计在布、丝巾、瓷器等作品上。”姚建伟说,希望用自己的设计和绘画,为古镇再添一分艺术的味道。

  “每个台门都有自己的故事”

  运河边其中一座白墙黑瓦的建筑,便是姚建伟的工作室,改造自一处老台门。上百件绘画、雕塑、设计作品陈列其中,透过落地窗,与石硝墙、花格门进行着古与今的对话。

  初到绍兴的游客,不免都要打听一下什么是“台门”。在绍兴,具有一定规模、封闭独立院落的传统建筑称为“台门”。古文有记载,“绍兴城里十万人,十庙百庵八桥亭,台门足足三千零”,可见绍兴台门数量之多。

  经过岁月的洗礼,这些老台门多为老旧传统民居的木质结构,构件已经出现受潮变形,甚至断裂的情况,已不再适宜继续居住。2014年起,古镇开始进行改造更新。

  在老台门修复工作中,古镇聘请古建筑修缮工匠操刀逐一修复。“工匠们对老台门的屋面、仪门、窗体、墙体、地面等进行了细致修缮,比如对腐蚀的老构件按原形进行复原,使用老工艺刷墙。”凌斌介绍,在恢复原有结构和样貌的基础上,重点对门窗和水井加强保护。

  “每个台门都有自己的故事。”柯桥居民陈家檐说,小时候他住在潘家台门,台门内有10户人家,夏日,每当暮色四合,大人们便早早吃好晚饭,拖着噼啪作响的木拖鞋,摇着蒲扇,提着竹椅板凳去河边乘凉;小孩子们就三五成群地玩游戏,一直到夜深才渐渐安静。

  “新老季家台门、冯家台门、杨家台门……古镇里台门很多,房屋一般为三开间、五开间,纵深三至四进,石柱、石阶、马头墙建筑精致、布局合理。”王紫华介绍,为了重现老柯桥的城市记忆,这些台门在保护基础上加以修缮,引进民宿等新业态,通过“微改造”“微更新”的方式,让老台门重开大门。

  来自香港的王仁斌是一名建筑室内设计师,2019年起开始对古镇内一处破败的台门民宅进行修缮。历经几十载的房屋早已残破,在修缮初期,王仁斌和妻子方蕾四处探访旧木市场,寻找房屋建造时期的木结构配件,终于在浙江诸暨一家旧木市场找到了大批与老台门契合的优质木门窗。

  “有人居住的民宅建筑才充满人情味,改造后的老台门其中一部门成了民宿。”方蕾介绍,在民宿的改造布置中,他们多方征询原来居民的意见,让来住宿的游客体味到原汁原味的台门生活。

  如今漫步在柯桥古镇,修缮后的明清时期历史建筑季家台门、沈家台门、冯家台门、单家台门等老台门古风蔚然。每条街都由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相连,台门内外留下了风雨剥蚀的痕迹,继续记录着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的故事。

  古镇西南角的柯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是孩子们最爱去的地方之一。一楼的非遗体验区,十几个孩子把“传统扇艺”代表性传承人李德顺团团围住,只见他寥寥数笔,一幅水墨菊花就在扇面上“盛开”了,孩子们一边惊叹一边跃跃欲试。

  “绍兴石桥营造技艺传承人的故事、绍兴花雕由何而来、柯桥人宴请宾客吃的‘十碗头’背后有什么意义……非遗馆以动态故事代替静态描述,要把这些充满人文气息的作品和故事,都展示出来。”非遗馆馆长曹楠介绍,非遗馆定期邀请传承人现场教学,使得非遗看得见形态、品得到味道、学得到技艺,“我们盘活柯桥丰富的非遗资源,与展览、戏剧舞台、文创等融合,吸引更多人走进来,感受柯桥的温度和情感。”

  “一年十二月,月月有市集”

  周六傍晚,一场市集在柯桥古镇如期开市。摊位装饰着书法、团扇等中式美学元素,摆放着“茶咖”等新中式茶饮,身穿华服的工作人员、商户和游客,三三两两漫步雨廊下、站上融光桥……古画中描绘的柯桥街衢繁华热闹的场景仿佛再现。

  “柯桥豆腐干要不要,柯桥豆腐干……”叫卖声从河面上传来,有游客招手,船夫便将船靠岸售卖。

  “听妈妈说,小时候常有船只往来,贩卖商品,大家就在岸上挑选各种东西带回家,今天也是体验到了。”市民黄萍带着家人来到柯桥古镇逛灯市,从小在柯桥长大的她,印象里古镇一直都是热闹的象征。“以前上学的时候,妈妈常带我来这家店买毛笔,旁边那家是卖宣纸的……”

  商贸文化,是古镇的根,也是这片老街的活力之源。

  南宋时期,陆游曾写下“小市初晴已过春,朱樱青杏一番新”“柯桥僧阁凌空起,梅市渔歌带月闻”等诗句,见证了柯桥的景况。至明清时代,柯桥已成为浙东商贸重镇,更显繁华。

  在融光寺前的广场,展出了一组旧照片,上世纪80年代柯桥集市的热闹展现在游客眼前:上市头至下市头,东官塘至西官塘的每一条街上都开满了各式各样的店铺,摆满了五花八门的摊位,挤满了来来往往的人群,停靠岸边的船只撑竿如林,极为壮观。

  对于老绍兴人而言,柯桥河埠集市不仅仅是一个商业交易的场所,更是一个社交和文化的中心。“我长大了,柯桥好像越来越‘年轻’了。”黄萍笑着说。

  “我们推出了基于古镇历史文化提炼的柯桥十二风雅集,以宋代十二月市为母本,整合染缸文化、茶文化等柯桥及古镇特色文化元素,一年十二月,月月有市集,场场不相同。”凌斌介绍,“新中式服饰品牌、茶饮店、摄影机构等,构建起业态日益完整的新中式消费场景,打开了古镇年轻化、时尚化的窗口。”

  3月,桃浪花市开启,现场举办“花朝汉服”等活动,充满春意盎然的氛围感;4月,以春日气息和春茶为主要活动线索,举办“月下茶肆”等雅集活动;5月活动以纺为题,“五一”假期以潮玩艺趣结合互动体验,吸引年轻人打卡;6月举办榴夏乐市,打造“复古”“国风”“落日民谣”等不同主题的演绎舞台,每周都带给游客不同的音乐体验……

  “柯桥十二风雅集将古镇和市集融合,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和深入的文化旅游体验。”王紫华说,“在这种融合的环境中,希望游客能够品味柯桥的历史,感受古镇的雅致和烟火气。”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19日 06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