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布软 舒席凉 飒飒清风药膳香(辽阔的大地 多彩的非遗)

发布时间:2025-01-04 14:34:57 来源: sp20250104

  图①:陈爱国在纺织土布。   闫丽静摄   图②:工人在编织舒席。   江 胜摄(人民视觉)   图③:颜月月在展示龟苓膏制作技艺。   曾 韵摄

  河北威县土布——

  经纬交错  吸汗透气

  本报记者  邵玉姿

  微风轻拂,河北省邢台市威县常屯乡东王目村一处庭院里,悬挂在晾架上的多彩土布随风轻舞。穿过庭院,步入屋内,国家级非遗项目传统棉纺织技艺(威县土布纺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爱国,正在织布机前指导学员学习纺织技艺。

  手握机杼来回推拉,一把磨得发亮的木梭子在两排棉纱间穿梭,随着一声声清脆的撞击声,经纬交错间,一块纹路清晰的土布逐渐成形。

  “这样纯手工织出的面料会在纱线间形成很多孔隙,可以快速散热,给人带来凉爽、舒适的体感。”陈爱国边织边说,土布通透性好,有吸汗透气的效果。眼下已经进入一年中最炎热的“三伏天”,穿土布做成的衣服非常合适。

  土布的清爽感离不开其独特的织造工艺。土布又称粗布。威县土布纺织技艺历史悠久。威县土布纺织工序繁多,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要经过大大小小72道工序。织出的布因工艺不同可分为平布、提花布、别花布。其中,别花布是土布织造中织法较为复杂的一种。

  “有字还有画,你看这别花布多好看。”陈爱国拿起自己刚刚织好的作品介绍,别花布是把经线分成4部分或更多部分,用一把梭或多把梭在提起的经线中利用特殊的手法织成。在织布的同时还要把各种精美的图案、文字织上去,可不是一件易事。

  “这是我们夫妻俩的绝活儿。”陈爱国的爱人高庆海是威县土布纺织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夫妻俩对土布纺织别花技艺进行了创新,大大提高了复杂纹样别花布纺织的效率。“传统的别花技艺需要对着一旁的画稿慢慢数线,创新技艺后,我们现在只需将画稿放在经纱下,再借助一根小小的挑花棒按画挑线,便可完成织造,节省了不少的时间。”高庆海说。不仅如此,夫妻俩还通过工艺创新,强化了土布图案呈现的色彩对比,将图案、文字等衬托得更加明显,也让其纹路更显细腻,在视觉上更加美观、逼真。

  院子的一侧,有一间陈爱国夫妻俩专门设置的“土布展览馆”。衬衫、裙子、被褥、鞋帽、挂坠……馆内摆放着由土布制成的不同品类、不同式样的产品。“非遗要见人见物,更要走进生活。”陈爱国说,为了更好推广这项技艺,夫妻俩把土布元素融入服装设计、家居装饰等领域,开发了一系列新产品。“前两年我们研发了土布手链、耳钉等产品。今年,我们研发了土布背包,很受市场欢迎。”陈爱国介绍,目前,他们所成立的公司拥有6大系列产品、100多个品种,年产土布30万米,可生产床品、服装、布鞋、时尚布包、手工布艺等5万余件(套),产品销往北京、天津、上海等地。

  

  安徽舒席竹编——

  手工编织  凉爽舒适

  本报记者  罗阳奇

  在位于安徽省潜山市油坝乡的舒席产业就业帮扶车间,一根根粗细均匀的竹篾整齐排列。工人们正盘坐在竹篾面前,巧手翻飞,将数千根竹篾严丝合缝地编连在一起,一张经久耐用、凉爽消暑的舒席即将制成。

  “现在天气炎热,舒席也进入销售旺季,我们正在加班加点组织生产。”车间负责人、安徽唐氏舒席有限公司董事长唐满结说,目前该公司的舒席年销售量可达4万至5万张。

  舒席,又名“龙舒贡席”,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流传于安徽省舒城县、潜山市及周边一带。

  与普通的竹席相比,舒席有何特殊之处?舒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苏成军说,舒席做工极为复杂,可分成晾晒、制篾、蒸煮、编织、收边等9个步骤,“我们采用的是2—3年的小叶水竹,这样才能保证舒席质地柔滑又极具韧性。竹子晾晒后,还要将其制作成粗细一致的篾片,再进行人工编织”。

  如今,篾片制作已经有专门的机械辅助,编织依然是纯手工操作。编织舒席并不容易,不仅要用上千根竹篾,编织中的接口也不能留下任何缝隙。即使是技术娴熟的编织师傅,每天工作10小时,一张1.8米宽、2米长的席子也需要3—4天才能完成。

  用料的讲究和复杂的工艺,让舒席具有不腐不蛀、凉爽消汗、柔滑舒适、经久耐用的特点。“一床舒席的使用寿命可长达30年,而且使用时间越长,舒席表面越光滑,散热越快。”苏成军说,因为这些特点,舒席广受消费者青睐。

  采访中,家住舒城县城关镇的王丽平正在苏成军的非遗工坊选购:“舒席我们都是从小用到大,家里的老人现在去浙江杭州住了,还是想睡舒席,我买两床寄过去。”

  舒席拖鞋、舒席箱包、舒席屏风……在安徽唐氏舒席有限公司,唐满结给记者展示了该公司开发的多款舒席产品。他介绍,舒席编织已不再局限于竹席:“现在大家对生活品质的要求高了,舒席制品不仅外表美观、质朴,还兼有以竹代塑的环保属性。”2020年,该公司研发的舒席拖鞋获得了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

  在当地,舒席编织也成为不少村民的收入来源。家住潜山市王河镇中河村的周细娥说,她每隔几天就会去唐满结的工厂,将制作好的篾片拿回家编织,编好后再把成品交回厂里,每月收入可达4000元。

  2023年初,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公布了“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王河舒席“编织灵活就业幸福生活”位列其中。

  在王河镇,一个占地35亩的舒席产业园即将投入使用。“我们争取了980余万元财政衔接资金打造舒席非遗基地,着力推动竹编非遗工艺研学基地、竹编主题精品民宿餐饮等项目落地。”王河镇党委书记杨九斤说。

  

  广西梧州龟苓膏——

  传统药膳  清热解暑

  本报记者  祝佳祺

  黑色果冻般的龟苓膏切成小块放入鲜奶,撒上红豆、西米、五彩芋圆,一份“八宝龟苓膏”就做好了。

  盛夏,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梧州双钱龟苓膏非遗体验店,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打卡。“最近天气湿热,人容易上火烦躁,吃点龟苓膏下火祛湿。”南宁市民朱梦说。

  龟苓膏,因主要原料是龟和茯苓而得名,在此基础上搭配凉粉草、金银花等10余味中药材,是岭南地区历史悠久的传统药膳,也是当地人的夏季必备美食。

  龟苓膏配制技艺流传已久。据《梧州市志》记载:“梧州地处亚热带,气温高、雨量多,人们易感染热毒、湿毒,引起身体不适。市民有服用以龟、茯苓等多种中草药熬制的龟苓膏预防和治疗热毒、湿毒的习惯。明末清初,市场上就有出售‘龟苓膏’的店铺。”

  2021年,龟苓膏配制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广西双钱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原广西梧州双钱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钱产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

  “好的龟苓膏颜色黑亮,入口嫩滑有弹性,有一股淡淡的药香味。”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梧州龟苓膏代表性传承人莫桂坚是梧州人,从事龟苓膏产品生产近30年。他介绍,传统龟苓膏制作需经选材、处理、洗药、碾磨等多道工艺,对操作者的经验和手法要求很高。

  现在,在梧州龟苓膏生产车间,从提取、配料、煮膏、充填、杀菌、包装到输出成品,数字化、标准化流水作业让龟苓膏得以大批量生产,销往29个省份以及15个国家和地区。

  “借助先进的检验仪器就能精准判断物料的品质,保障选品质量。”双钱产业质量管理部副部长颜月月表示,“我们还参照古法,摸索出一套标准化的操作规程和工艺参数,让机械生产的龟苓膏达到手工制作的质感。”

  现在,一批年轻从业者已经接过了传承龟苓膏制作技艺的接力棒,颜月月就是其中之一。今年33岁的她已是龟苓膏配制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不仅掌握了传统龟苓膏配制技艺,还参与产品的研发和技术创新,根据年轻人喜好研制了荔枝龟苓膏、杂粮龟苓膏等新品。

  最近她还利用自身食品专业的优势,参与研究龟苓膏重要原料凉粉草本土化种植与加工,希望实现原料的质量可控,确保产品质量稳定。

  “希望更多人吃上品质好、健康的龟苓膏,也要让更多人了解龟苓膏这一非遗背后的历史文化。”颜月月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23日 12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