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顾莹:从古寺到网红打卡地,白塔寺如何续写中尼友谊?

发布时间:2024-12-12 02:17:06 来源: sp20241212

   中新社 北京12月22日电题:从古寺到网红打卡地,白塔寺如何续写中尼友谊?

  ——专访北京市白塔寺管理处副主任顾莹

   中新社 记者 徐婧 杜燕

  北京妙应寺俗称白塔寺,内有白塔一座,融合了中尼佛塔的技艺精华,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喇嘛塔。七百多年间,白塔既是祖国统一、民族融合的象征,也是中国与尼泊尔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

  近年来,坐拥白塔的古寺“蝶变”北京网红打卡地,“白塔之夜”“白塔夜话”等活动火爆京城,成为展示尼泊尔文化的窗口和架起中尼民间友谊桥梁的场所。北京市白塔寺管理处副主任顾莹近日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畅谈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如何在新时代推动中尼两国文化交流。

视频:【东西问】尼泊尔建筑师建的白塔,如何续写中尼友谊? 来源:中国新闻网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作为营建元大都的重要工程之一,白塔缘何选址于此?历史上,白塔是否进行过大型重修或修缮?

  顾莹:北京有两座赫赫有名的白塔,北海琼华岛上“小白塔”,兴建于清顺治八年;妙应寺白塔是“大白塔”,是元大都保存至今唯一完整的文化遗迹。

北京白塔寺。郑劭淳 摄

  妙应寺白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辽代。根据元代僧人如意祥迈所撰《圣旨特建释迦舍利灵通之塔碑文》记载,白塔原址曾有一座辽代寺院,名永安寺,寺内有一座“释迦舍利之塔”,后因战火,寺院殿堂废弃,只留下一座残破的佛塔。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后,听闻这里的旧塔屡见夜放奇光,于是亲自勘察,在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打开旧塔地宫后,发现内有舍利子,于是敕令在这座辽塔旧址的基础上重新建造一座喇嘛塔。

  这座喇嘛塔由当时入仕元朝的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与建造。1279年,白塔终于落成,《元史》中记载有“金城、玉塔”“京城为之生辉”之美誉。这座白塔为元大都城增添了一抹色彩,被寄予护持国祚昌隆的厚望。后又以白塔为中心划地建寺,赐名“大圣寿万安寺”。

  元代末期(1368年),大圣寿万安寺遭遇雷火,寺院所有殿堂被烧毁,唯白塔幸存。明代宣德八年(1433年),白塔得到维修;天顺元年(1457年),这座寺院再次重建,明英宗赐名“妙应寺”。重建后的妙应寺在规模和建筑布局上都发生了改变,形成了延续至今的中轴对称、“前殿后塔”格局。

  到了清代,寺庙和白塔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和乾隆十八年(1753年)都进行了大规模修缮,乾隆皇帝还将大量珍贵的佛教文物、文献装入顶部的塔刹,进行“二次装藏”。

  1961年,“妙应寺白塔”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2年可以看作是白塔功能变化的“转折点”。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批示:“重修尼泊尔工程师为我建筑的西城白塔寺,不作庙宇,只作古迹看待,专供游览。”

  北京于1997年启动“打开山门,亮出白塔”工程,拆除了占用寺院山门及钟鼓楼原址的白塔寺副食商场,搬迁了住在厢房内的居民。1998年,遵循“原址、原貌”,重建了妙应寺内的山门和钟鼓楼。同年,对东侧古建进行施工,拆除了居民用房,修缮了东配殿及厢房等,白塔寺逐步完成了由宗教场所向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的转变。

  和北海公园琼华岛上的白塔相比,今天看到的妙应寺白塔因形状“矮胖”显得有点儿“萌”。有专家曾经推测,这可能不是阿尼哥修建时设计的,而是在之后又为塔身外包了一层砖石。2013年5月至2015年11月,管理处开展白塔修缮工程,工作人员发现外墙的砖石不止一层,或许正是因为古人对白塔的维护,造就了塔身的可爱外形。

   中新社 记者:在您看来,从一座古寺到京城网红打卡地,白塔寺因何能实现“蝶变”?“白塔之夜”“白塔夜话”等活动为何火爆京城?

  顾莹:“白塔”是北京市西城区特有的文化地标。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西城区依托阜景街文化优势,利用白塔的文化影响力与辐射力,打造特色文化街区——“白塔寺历史文化保护区”。

北京白塔寺东夹道,游客以白塔寺为背景打卡拍照。郑劭淳 摄 

  白塔寺周边,在保持独具一格的胡同肌理和老北京传统的四合院居住片区原有居住功能属性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造建筑外观、增加文化元素等方式,提升街区的文化氛围和吸引力,取得了明显成效。这既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生活方式的延续,又实现当代城市生活方式的满足。在时下广泛流行的“citywalk”(城市漫步)中,白塔寺已成为公众休闲出行、拍照打卡的必选地之一。

2023年度“白塔之夜”活动中,北京皮影剧团为民众表演经典剧目。崔楠 摄

  从2021年开始,白塔寺尝试和探索重点打造“白塔之夜”品牌IP。这里曾是闻名京城的庙会场所,庙会上有杂耍、相声、皮影戏表演、中医问诊等。“白塔之夜”开设了杂技、相声、皮影戏专场,在院内播放露天电影,举办“当‘Z世代’遇见老中医”活动……通过整合周边人文资源,举办文艺演出、非遗民俗、文化讲座等,使白塔寺在文化融合和文化延伸上具有更大潜力,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走进博物馆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享受惬意休闲时光。

游客在北京白塔寺选购文创产品。郑劭淳 摄

  得益于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白塔寺还连续三年承办“白塔夜话”活动,举办“白塔妙会”文创市集,构建市民文化体验新场景和文化消费新平台。

  2022年和2023年,管理处还成功举办了两届“北京白塔文化周”,持续擦亮白塔寺历史文化遗产的“金名片”。明年,我们计划在文化周上开设尼泊尔文创空间,让中国观众多角度了解这个国家的人文风情,促进中尼两国文明互鉴。

   中新社 记者:白塔是如何见证中外文化交流的?白塔寺在现代社会如何推动中尼友好交往?

  顾莹:“中尼山水相连,世代友好。”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9年在对尼泊尔进行国事访问前夕,发表题为《将跨越喜马拉雅的友谊推向新高度》的署名文章,提到为中尼交往作出贡献的多位历史人物,他们的影响延续至今,包括“元代时,尼泊尔著名工艺家阿尼哥率工匠来华,主持修建了北京妙应寺白塔等宏伟建筑”,“这些友好佳话,激励着两国人民世世代代相知相亲、携手前行。”

北京白塔寺内矗立的阿尼哥塑像。杜建坡 摄

  作为中尼文化交流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阿尼哥艺术成就是中尼交流史上最璀璨、最耀眼的诗篇。

  根据史料,阿尼哥生于1244年。幼年开始学习梵文与工艺制造,擅长雕像和佛塔建造。阿尼哥来到中国的40余年里,主持修建了大批佛寺、佛塔等,还培养了大量杰出的艺术人才。

  妙应寺白塔是“镇馆之宝”,可谓阿尼哥一生艺术创作中最优秀、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当年,阿尼哥以高超的技艺和才智受到忽必烈的赏识,承担了建造白塔的任务,将许多尼泊尔的建造艺术融入白塔。

  白塔由塔基、塔身、相轮、华盖、塔刹组成,高约51米,全部用砖砌造,外涂白灰。相轮的顶部是像伞一样的华盖,四周挂着许多华鬘和风铃。微风吹过,铃声叮当作响,节奏有致,声音悦耳。整个白塔设计精细,结构严谨,书中称其“制度之巧,古今罕有”,堪称喇嘛塔中的精品。

  在白塔的南侧,有一尊阿尼哥的铜像,这是在2002年举办的“中尼文化交流活动周”上,由尼泊尔阿尼哥协会捐赠给白塔寺管理处的。

“2023北京白塔文化周”系列活动中,尼泊尔文化展示区手工艺人展示帕坦石刻。富田 摄

  多年来,中尼两国的文化机构持续加深交往与合作,尼泊尔政要和民间人士来到北京,必会到白塔寺参观。比如,2009年是白塔落成730周年,中尼文化交流系列活动在北京、加德满都举办。其间,《阿尼哥画传展》在两国轮流展出;2022年,白塔寺管理处与尼泊尔帕坦博物馆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当前,有关单位正在推进尼泊尔帕坦博物馆的馆藏到中国巡展。

北京白塔寺内,民众在参观“文化使者——阿尼哥画传展”。杜建坡 摄

  在我看来,“阿尼哥”已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更成了中尼友谊的文化符号。他设计建造的白塔,也不仅仅是古老北京的地标性建筑之一,而是北京历史的讲述者,更是中尼友谊的见证者。

  明年,白塔寺计划围绕尼泊尔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开设公众教育空间,带领观众尤其是青少年比较中尼古塔的异同等,将白塔文化与节日文化结合,更大发挥白塔寺作为博物馆承担的文化传播和公共教育功能。(完)

  受访者简介:

顾莹。受访者供图

  顾莹,现任北京市白塔寺管理处副主任、副研究馆员,先后主持实施了2022和2023北京白塔文化周各项活动,策划并主持实施了“文化使者——阿尼哥画传展”“塔影东来——中国藏式佛塔源流展”“吉祥妙塔宝藏重光——白塔塔藏文物展”“跨越喜马拉雅的友谊——中尼文化交流展”等多项展览,策划研发“福田坊里纳福吉祥”“光明使者点亮白塔”等博物馆教育课程,参与编写《博物馆蓝皮书:北京地区博物馆发展报告(2019~2020)》和《博物馆蓝皮书:北京地区博物馆发展报告(2021~2022)》,主编《筑起抗战的货币长城》《戎刀燕币——尖首刀币溯源》等展览配套图录5本,主编《中国古代钱币简史(青少年绘画版)》等。

【编辑:钱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