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9 07:25:21 来源: sp20241119
当代婚礼正在被减号袭击。
咔嚓,减去“接亲”环节。接着,大嗓门的司仪消失了。谢绝伴郎伴娘,删掉冗长仪式,洞房更是不可能闹的。
发射“减号”的年轻新人,把老气又套路的婚礼,砍成理想的形状,然后在社交媒体调侃道:“全网期待的‘三无’婚礼来了!” 不算啥,有人马上晒出了“四无”,让婚礼再瘦一圈。
仪式感跟着缩水了吗?想必没有,年轻的新人们算得明明白白,拿减号换加号。
租个豪车队充门面,性价比太低,不如打飞的去旅行。天不亮就起床,太苦,打工人甜蜜的日子,必须匹配一个自然醒。堵门的形式主义,可以换成好友留念的合影;敬酒的老规矩,改成草坪上的游戏。不需要搜刮煽情故事催泪,也不拿宾客开低俗玩笑,有人给父母写了真诚的信,有人只请至交好友到场,他们拒绝被不熟的人围观。
“每个人都玩儿得很开心!”一个刚办了“三无”婚礼的姑娘得意地说。
我过去参加过一些婚礼,听一样的司仪串词,吃一样的红烧肘子,看新娘在红喜服与白纱裙之间切换,新郎举着盛满水的酒盅,一桌一桌说场面话。传统习俗里的规矩,插上商业文明的翅膀,混搭西方宗教的风格,再捎上人情世故的往来,这些共同构成了前些年最普遍的婚礼形式。也没什么不好,反正大家都差不多,礼堂塑料花换成鲜花,加一万元,其实远看没区别。
这几年,婚礼真变样了。有朋友找我当司仪,说不喜欢市场感,要故事感,要独一无二的串词文本。有亲戚家,小两口都是商业人才,把婚礼的宣誓环节改成签一份爱情“合同”,以示契约精神。最近的一次,几个月前,我去同事老家参加他的婚礼。仪式在老屋旁的草地上举办,新郎新娘自己主持,满座的记者编辑,把婚礼玩成了“新闻发布会”。传统吗?极传统,乡里乡亲吃了三天大席。浪漫吗?极浪漫,每一朵开在鱼塘边的小花都是早有预谋。小孩子看皮影戏,抢糖吃。天气也给力,下了半个月雨,婚礼当天放晴。那一次,我相信绝大多数宾客都跟我一样,真的见证了爱情,也感觉被厚待。
还有好多年轻人,干脆一梭子减号打光,要么旅行结婚,简单吃个饭了事,要么索性不办了,把“三无”变成“全无”。什么婚礼“四大金刚”,一点都没考虑,省心、省钱、省力。
“礼”这个字,对中国人是大事情,凝结着郑重的心意和敬重的态度。婚没个礼,好似不够严肃。我甚至听过一种说法,婚礼就得大操大办,投入那么大,那么多人都见证了,这个婚就不容易散。
这未免太坑,两个人的关系,不仅要被经济成本束缚,还要被群众眼光束缚。一次婚礼,双重绑架。被家暴时想想当初的婚礼?被丧偶式育儿时想想当初的婚礼?别想婚礼了,赶紧想想法律吧。当下的年轻人够累了,别人的成绩,别人的学历,别人的房子,别人的婚礼……也都别参考了,“三无”其实应有尽有,有爱情,有认真,有祝福,还有价值观的强力表达。
“不说嫁娶”“不用父母的钱”“不让父亲交接女儿”“不从娘家到婆家”……更多的“无”意味着更多的“有”,有平等,有独立,有新的家庭结构,有性价比,有对个体情感、社交方式的尊重。
一位网友说,“亲戚不喜欢但是我喜欢的‘三无婚礼’,爽!”这句感叹带着反叛传统成功的意味,但在我看来,这恰是对婚礼本质的回归。晒“三无婚礼”的年轻人,评论区一片“完美”字样,还有人说:“生活是你的,不用按别人的期待走流程。”
这两年,肉眼和数据都可见,结婚的人越来越少。婚庆行业不得不一边哭一边转型,从前叫“放量增长”,能塞进去的服务都塞进去,理直气壮地说“没有这个怎么能行”;现在叫精耕细作,默默满足年轻人“这个要砍,我不想社死”的需求。
只不过,总有一些眼泪注定是白流!
为了写这篇稿子,我翻阅了大量网帖,吃下一把又一把赛博喜糖,见证一个又一个婚礼现场,为那些马路、雪山、沙滩上的甜蜜感动祝福。最后终于发现,大量“你不知道有多爽的‘三无婚礼’”,打上“小众婚礼策划师”“xx影像工作室”的标签,再一次,成为商业的俘虏。
秦珍子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