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4 08:23:36 来源: sp20250104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纵使平淡如王维,面对来自家乡的朋友,也变得语气急切。他有许多关于故乡的事要问,但最终只问寒梅开了没有。此时的王维,在经历了人生的诸多风雨后,隐居孟津,忽然喜遇故知,王维流露出的是那浓得化不开的思乡之情。
中国人有着深厚的乡土情结,无论身处何地,家乡始终扎根于心底深处,成长为枝繁叶茂的信仰。对于古人而言更是如此,他们把乡愁凝结成明月、印刻成足迹、吟咏成诗句,放到了每一个异乡游子的行囊中。
家乡是所有的牵挂
王维自少年时便告别了家乡的亲人,独自踏上了追求功名的旅途。他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于十七岁那年重阳节写下思乡名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个“异”字是多么刺眼,而“独”“每”“倍”“遥”“遍”“少”等字,堪称字字千钧、层层叠加,他不说想家,却说家人想他,真让人黯然销魂。
杜甫是写情高手,他亦善于运用“由此及彼”法,“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分明是杜甫思念着远方的妻子,笔下写到的是远方的妻子思念着杜甫,这种双向的思念令人动容。对于半生漂泊的杜甫而言,有家人在的地方,就是牵挂的故乡。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他牵挂着自己的弟妹,自己的妻子,也同时牵挂着自己的国家,这是他愿意付出一切的家乡。
白居易深得王维、杜甫精髓,“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语言更加真切、画面更加生动,邯郸驿里、灯前孤影,为何如此心系家乡?因为那里有着至亲至近的人。当别离来临,心中便会没着没落。“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再好的景色都代替不了家人间的相处,但挂牵难解,终无可奈何。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再也没有谁比李商隐的思乡更为幽深,可惜大概率正是在那年夏秋之交,他的妻子病故了,此后再无共剪西窗烛的可能。“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再也没有谁比高适的思乡更为孤寂,唐朝人的除夕,正如我们今天一样,人们都要尽量往家赶以求大团圆,而高适还在千里之外,怎不为之凄然无眠?“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再也没有谁比王建的思乡更为含蓄,他没有说自己,只说中秋佳节明月当空,谁会思秋思人与思乡呢?没有答案,却尽在不言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作为边塞诗人,本是英雄豪杰,他也因思乡发出深沉感喟,三四句看似语气平静,实则触目惊心、心潮澎湃,他思念的长安,应是所有唐人心中的家乡。
家乡是出发的地方
家乡之所以是家乡,因为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此处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那么的熟悉,此处的一言一语、一餐一饭都是那么的亲近。但家乡之所以成了故乡,是因为长大后的挥手离别。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是天生潇洒的人,但在出蜀漫游之际,他回眸这片青山绿水,也要生出依依不舍之情。他曲折有致地说,是故乡的江水舍不得我,这样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可谓言有尽而情无穷。李白自从第二次出蜀后,就再也没回过那片养育他的土地,多年之后,历经坎坷的他写下一首诗:“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时空交错,蓦然间忘了身处何地,待回过神后,只能轻叹一声,故乡的花应比异乡的花更为鲜艳吧。
只因家乡是出发的地方,诗人希望在外的音讯能传到原点。岑参与张籍对于相同的境遇,做法却不相同。“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在走马之间泪已倾洒,没有纸笔难写家信,但希冀别人向家人传句话吧,不说其他,只说平安,对于家人来说,游子的“平安”二字值千金。“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则记录下一个生活细节,拆开已封好的家书,这并不是强迫症,而是希望多说些。可是,思乡之情真能说得完、诉得尽吗?
对于边疆将士来说,他们永远不会忘记送行的父老乡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王之涣的盛唐之音,有宽慰亦有抱怨,有悲壮更有无悔,乡愁难禁,征人自有感慨。这一笛声悠悠传到中唐,李益夜里在受降城悄然听见,“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沙似雪、月如霜,夜风送来了凄凉幽咽的芦笛声,不说思乡,不说盼归,只描写一个情态足矣,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久久凝视着远方,远方看不到的地方就是家乡。
从家乡出发,每一天都数在心上。隋代诗人薛道衡这样写道:“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才”与“已”两字,写尽了异乡时光的缓慢,而结句说春花未萌发之时,思归之念早已发动,可见这种心情的迫切。或许,在诗人心中,世上最美好的词汇就是“回家”。
家乡是灵魂的归宿
家乡是游子心心念念的归宿。王湾在一首七绝《次北固山下》,贡献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等千古名句,他的落脚点仍然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作为唐代开元年间的中原诗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但他又何曾一刻忘记了家乡洛阳!
怀念洛阳的不仅是王湾,还有杜甫。流寓梓州过着漂荡生活的他,听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唱出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两句何其欢快,相信在写这两句时,杜甫的眼前浮现出一幅地图,清晰勾勒出还乡之路。可惜,这终是梦一场,他未能回到洛阳。正如写完此诗次年,杜甫在浣花溪旁叹道,“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明明是一番花开鸟鸣的绚烂景色,杜甫却以乐景写哀情,道出了不能还乡的悲伤。但杜甫没有停留,他最终还是携家人离开了草堂,执意朝向家的方向。在临终前,杜甫留下遗言,一定要葬回洛阳首阳山下的杜家祖茔,这个愿望直至去世四十多年后才实现,他终于魂归故乡。
有时候,不回家乡不是不想,是因为要守卫家乡。范仲淹作为“穷塞主”,一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展示出家国安危系于一身的责任与担当,衡阳雁可以回,将军与征夫可以发白泪下,但却不能放弃守边的责任,因为从边关往内看,皆是广义的家乡。而只是扈从东巡的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处境则容易得多,在山海关这个区分了关内与关外的节点,他也不禁想起了在北京的家,写下脍炙人口的《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家是每一个游子的向往,宛若梦中温暖静谧的港湾。
对于有些人来说,人生不过就是家乡的一别一归。贺知章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他青年离家,在京为官近五十年,回乡时已双鬓如雪,“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游子最终活成了异乡人,家乡早已物是人非,但幸好还有老相识,“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王安石亦是如此,“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拜相与罢相之间,王安石人生岁月转瞬消磨,而春风依旧、明月依旧。
家乡是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那个地方。对于宋之问而言,在被贬边地又归还故乡的路上,他也由衷发出感怀,“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怯”字写得真情出,惟有真情最动人。
家乡是天涯的惆怅
天涯是一个很遥远的名词,是与故乡最有距离的地方。乡路再长,也长不过天涯羁客的惆怅。
崔颢是汴州人,仕途不畅,后游历天下,写下《黄鹤楼》这首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黄鹤很飘逸,白云也很散淡,都很符合他的审美,但他的心中仍有家乡这道羁绊,“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没有家乡的人,便成了没有根的人。渺不可知的,又岂独仙人?自己对于故乡,不也是如此吗?
古人在天涯思乡,看到什么都会发生联想。刘禹锡身为“诗豪”,见秋风送雁,不禁轻道一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异乡人的心境最细微,细微源于思乡,一阵风就摇起了涟漪。孟浩然说,“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羁旅之思绵绵不尽,在不同诗篇里流淌,想起过去与未来尽是淼漫,“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不如想念故乡吧,故乡不会辜负故人。宇宙广袤,而家乡只有一处。
为了更贴切地抒发乡愁,诗人将想象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武元衡为中唐政坛重要人物,亦有轻柔诗情。在一个春天,他这样写道,“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春风殷勤,乡梦翩跹,相互交织着回到故乡,这真是一个好梦。宋代诗人李觏则发了痴嗔,落日处不是天涯吗?天涯处不是家乡吗?为何眺望不见?“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重重复重重,乡路阻且远。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宋代诗人王禹偁因风光与故乡相似,将异乡当成了故乡。有时候,仅需几个意象,便能感知到天涯与家乡的距离。“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在这一联,只是铺陈了六个意象,却写尽了羁旅之艰辛。羁旅之情背后,是隐藏不住的思乡之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曲大家马致远一首散曲小令《天净沙》,也是将多种意象并列,组合成一幅寂寥的秋郊夕照图,落魄羁客四处漂游,身在天涯,心在哪儿呢。
惆怅至深,则成断肠。柳宗元思乡念乡虽九死其犹未悔,“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断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这种感情强烈到无法抑制,恰如“山洪陡发,瀑布奔流”,他渴望获得一种分身的能力,在千百座山头伫立远望,只为看一眼故乡。而韦庄对故乡却是一种盘旋郁结的感情,他写道“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长安人韦庄身在江南,大有乐不思蜀之意。在结尾处,他更说“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是真心话吗?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为何念了“莫”字诀呢?因为身在晚唐乱世,他的故乡长安已成弥漫烽火之地了,断肠的悲哀正在于此。
在异乡住久了,有时会模糊故乡与异乡之别。唐人刘皂有诗云,“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咸阳是故乡,而并州是曾生活过的地方,半世度过,又来到一个新地方,对咸阳、并州的感情竟一并涌起,究竟哪一边更有分量,自己也说不清了。这一点苏轼也一定有共鸣,他也是长年奔波在路上的人,一个叫作柔奴的侍女,随东坡友人被贬岭南,而今又要回到故乡,苏轼问她岭南的生活应该不好吧,她的回答只是七个字,“此心安处是吾乡”。是啊,当一个人的心得到安放,脚下的土地就是故乡。多年后,苏轼在罗浮山笑着宣言,“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中国人儿时就会背诵的诗。对家的思念,注入了我们的血脉中,构成了我们文化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春节将至,再怎么忙,也不要忘了回家看看。请带着这份诗意踏上回乡的旅程,去感受家的暖意。(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蔡相龙 李睿) 【编辑:田博群】